最近,我收到一位學員的「求救信」,
:老師,我接了公司提升新產品購買度的專案,原本一切都很順利,我們舉辦了一個風光的產品發表會,
當天也來了不少人,但是,事後整理當日的問卷調查,卻發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新產品!
為什麼明明當天的活動成功了,專案還是失敗呢?我覺得自己很努力了!
我聽到這裡,回答他:
「這是因為你搞錯『目標』和『目的』了!」
把「目標」當依據,為什麼會讓你的專案失敗?
我們先來仔細分析這位學員的案例:
想要增加新產品的購買度、曝光度,舉辦產品發表會是一個常見的作法,
而一個成功的產品發表會,大家會認為就是要辦得光鮮亮麗、人滿為患,這位學員的團隊也是一樣。
為了舉辦「成功的發表會」
他們努力地結合時事、在社交媒體上製造話題,還邀請來幾個相關領域的KOL到會場上交流,
營造出論壇的熱鬧感覺,將資訊觸及一般社會大眾。
而卻把重頭戲「產品介紹」環節安排在最後
且為了怕參加者們倦怠,還在前面多安排了一個中場休息時間,讓工作人員先發放問卷到參加者的位子上。
然而,這個中場休息,卻讓很多參加者以為活動已經結束了,寫完問卷後就自然地離開了!
至於他們原本想拿來當驗收標準的問卷,結果也慘不忍睹...
最重要的問題之一:「你對產品印象為何?」很多人的回答是「不知道有產品!」
那問題是出在不該多加一個中場休息嗎?
當然沒有這麼簡單!
問題在於將「參加者人數」與「專案成功」畫上等號
因此所有決策都是為了「吸引更多人參加」這個目標。
但「目標」和「目的」是不同的,
產品發表會的「目的」是販售出更多的產品,
而「吸引很多參加者」只是達成這個「目的」的「目標」之一罷了。
參加者眾多,充其量只是增加購買提升的機率,但後續還有轉換率等等的問題。
若是混淆了這兩者,會讓你做出偏離「專案目的」的決策,最後逐漸導致專案的失敗。
專案的目的──為何而戰?
那目標與目的到底差在哪裡呢?
● 目標:容易量化,通常為階段性任務,可能同時存在數個目標
● 目的:較難量化,為需要被解決的問題,專案成功與否的依據
如若你被交付專案目的是「提升新產品能見度」,
執行時為了方便聚焦,會訂製一些容易量化的目標,例如預期發表會參加者達500人、取得主流公關媒體報導幾篇、社群媒體貼文達成多少觸及率等等。
專案要好驗收,需要訂製清楚、具體的標準
像產品上市活動也不是舉辦完就立刻可以達到「銷量爆滿」的成績,的確期間會需要其他可供參照的目標。
但,當你與你的團隊成員不懂你們「為何而戰」,就該停止手上工作,重新進行評估,確保執行的目標和目的一致。
文章開頭所說的故事,就是因為概念錯誤導致決策錯誤,只完成目標卻沒有達到目的。
釐清目標的價值,再繼續行動
專案經理需要成為一位擅長指引前進方向的人,確實區分「目標」和「目的」,且在必要時,無懼於調整和改變路線。
同時,如果讓每位團隊成員都很清楚自己為何而戰,比起只是渾渾噩噩地做完被交付的任務,
在工作時的心境上一定會有所不同,也會更有助於團隊的凝聚與士氣的提高。
透過執行來獲得回饋
透過回饋來檢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,隨時調整行動方案,才不會讓你達成了目標卻失去了專案成果!
相關文章
作者:游振昌
●專案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執行長
●中華國際專案經理人協會 理事長
●Project Club 發起人暨資深顧問
Project Club 責任編輯:詹家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