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可能的任務-鬼影行動中,阿湯哥不再是一個人賣弄英姿,而是打團體戰,於是電影中加入了更多高科技的應用,讓整個劇情增添不同的元素。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打造這樣充滿科技感、懸疑感,與扣人心弦故事的組合,竟是出自以動畫為專長的導演布萊德·博德(Brad Bird)手中,他過去的作品包括超人特攻隊(2004)、料理鼠王(2007)等,光看這樣的資歷,很難想像能讓一度沉寂的不可能任務系列起死回生,獲得如此高的評價。
電影中使用了許多科技產品,包括劇情一開始,負責攔截任務的特工特雷弗·漢諾威與職業女刺客莎賓·莫露相遇時,透過隱形眼鏡接收資訊,傳遞到後端進行人物分析比對(這當中包含了人臉辨識技術與大數據分析)後,再傳送簡訊到手機提醒,只可惜遲了一步,漢諾威在收到警告前就被射殺。同樣的隱形眼鏡,當伊森一群人混入杜拜塔與沙賓.莫露等人碰面,也是透過它來接收並啟動列印文件,無奈這次又再度失敗,被謹慎的莫露從布蘭特拙劣的舉動看出端倪。此外,3D列印面具只進行一半就損壞,甚至伊森用來攀爬杜拜塔的超強吸力手套,竟也在緊要關頭沒電,難道間接諷刺了科技產品總會有些意外的瑕疵!? 相較於007、蝙蝠俠近乎無敵的高科技,伊森團隊顯然沒有足夠的後台撐腰(也難怪,連局長都已經犧牲了,成了秘密行動),所以道具出包連連,不過也因此如此,才能更凸顯他們的矯健身手,讓電影充滿張力。
從電影回到現實,與電影中的隱形眼鏡最相似的,莫過於曾轟動一時的Google Glass,簡單來說,Google Glass就像是一個配有光學顯示器的頭戴式電腦,穿戴者可以透過自然語言語音指令與網際網路服務聯繫溝通。秉持著一貫的作風,Google Glass採用開放式的開發平台,一度讓這個產品充滿了無限想像,尤其2012年Google I/O大會上,Google Glass在眾人面前以跳傘實況呈現,驚豔的出場方式讓它點燃了大家的創作引信,因此虛擬實境的應用概念便在當時不斷被提出。但好景不長,短短兩年的時間,這些過度渲染的想像也如同跳傘一樣,葬身在各處,Google甚至在2014年5月就宣布停止生產。
Google Glass這項產品的失敗,老實說有種生不逢時的無奈,當然更多的原因來自Google對於市場的需求似乎過於薄弱,忽視了Google Glass可能帶給他人的負面觀感,例如最為人詬病的隱私問題(想像有人騎車頭戴行車紀錄器,是不是會讓你感到不太自在呢?),就足以抹去Google在技術上帶來的貢獻。但Google Glass的失敗並不代表這一類穿戴式產品的失敗,別忘了造就這些偉大創舉的Google X實驗室,隨著Google改組後,也正式成為一間獨立的子公司(至少對外是如此),這不僅切割Google原本複雜多樣的產品項目、迎合商業投資的期待,也讓Google X的研發力道更多了無限的想像。2014年,Google 啟動「Glass At Work」專案,主要是為企業開發針對性的Google Glass應用,簡單來說,就是研發客製化的Google Glass,嗯...既然End User的需求短時間難以滿足,改推企業市場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。如果這些應用能幫助企業(或者像伊森這樣祕密的政府組織?)改善工作環境,提升工作效率,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買單。等到市場機制成熟(例如無線網路的提升、大數據運算的普及、隱私權的規範)後,再挾著穩固的技術根基反撲用戶市場,便是收割的時候。
既然連科技眼鏡的應用都尚未成熟,談隱形眼鏡的應用是否言之過早呢? 那倒未必,瑞士跨國製藥公司Novartis旗下的眼科品牌Alcon(愛爾康),2014年就宣布取得Google智慧型鏡片技術的授權(什麼!? 又是Google!),正在研發一款智慧型隱形眼鏡,主要於鏡片上嵌入感應器以偵測使用者的血糖數據。看來,電影中許多看似不切實際的想像,在未來的某一天似乎都有逐漸實現的可能。
作者:Victor
Blog:http://victorhsu0202.pixnet.net/b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