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一個領導者而言,只有深諳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”的精髓,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,下屬也才能把工作做好。
在中國的企業中,尤其是中小企業中,許多企業領袖者由於企業剛剛起步,為了節約成本。
一人多能,一人多職
很多事情都親自去做,一人多能,一人多職
即使公司慢慢發展壯大,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,卻還是習慣於事必躬親,覺得誰做事都不放心。在事業起步初期可以這樣,但是企業領袖者一直都事事親力親為,那樣企業將做不大,做不強。
誰做都不如自己做得好
還有一些企業領袖者是擅長某個領域的專家,覺得誰做都不如自己做得好。
雖然事實上可能真的是這樣,但是導致的結果就是,自己成了一個技術專家、銷售精英或公關高手,單單不是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。
比如一些技術出身的領導者,多把精力都投在了專業工作上,而忽視了自己的真正工作是管理企業,要做一位統帥,而非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。
一個團隊領袖者可以不會其它技能,但是必須要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——做好一個管理者。
對於一個領袖者,或是任何一名員工,用心專注的做好自己工作的內容,就是他最該做的事,反之,就是失職。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講:『在其位,謀其政;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』
指的就是不去做不該做的事
這樣一來也就有時間和精力去做該做的事,該做的事也就容易做好。
很多企業管理者不明白這個道理,以為做得越多就等於工作效率越高。
但是事實確是——對於一個司機而言,除了專注的操作方向盤以外,做其他任何事情,即使做的再好,也是失職。
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可以說明這個問題:
古時候的房子都會有很多房柱來支撐房子的頂棚。
有個人覺得這麽多房柱在屋子中很礙眼,影響美觀,於是就將屋子中的房柱雕刻成盤龍、走獸等形狀,有的房柱掏空後在上面擺放花盆古董等,可謂是巧奪天工。
到其家中的客人無不讚賞,主人非常得意,可是不到一年,房子就垮塌了,房子的主人被壓死在倒塌的房屋里。每個人,每一樣東西,都有其自身的工作與作用,比如:房柱它的工作就是撐起房子,而非是工藝品、擺放物品的架台。
做了份外的工作,必然影響到了本職工作,若本職工作失職,所作的其它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。
企業領袖者就像房子的梁柱
作用是撐起一家企業,帶領大家走一條正確的路,其它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,
如果非要去做其它的事情,那也許說明你並不適合去做一個領袖者,那樣倒不如去做一個技術總監或生產總監之類擅長的職務,讓善於管理的人去管理企業。
在西方,這樣的管理思想很成熟,而在中國則很少有企業主能認識到這個問題,多認為老闆就必然是企業領袖者
宋徽宗趙佶也許是中國最有才氣的皇帝
對北宋時期的繪畫藝術、文化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倡導和推動作用。
琴棋書畫、詩詞歌賦,無不精通,還自創了『瘦金體』書法,一生的詩詞字畫作品無數。在藝術領域及其他很多方面都稱得上成績斐然,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——治理天下。
結果只顧著做別的事,把自己最該做的治理國家的頭等大事交給了蔡京、童貫等禍國奸臣,導致朝野上下窮奢極欲,大肆興建樓臺殿閣,濫增捐稅,以致山河日下。
全國各地起義不斷,宋江、晁蓋、方臘都是此時出現的亂世豪傑。
外有金兵入侵,內有起義不斷,而京城卻一片歌舞升平,趙佶甚至不知道江山社稷已經朝不保夕。
宣和七年,金兵南下,趙佶無奈,傳位與趙桓,自稱太上皇。靖康二年被金兵所俘,後死於五國城。
說的嚴苛一點,一個人沒能做好該做的事
其它都等於零。因此,一個領袖者要轉變觀念,自己先從『事必躬親』中跳出來,而後也不要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下屬,因為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,只有專注於本職工作才能有最佳勞動產出。
複合型人才
現代社會經常提到複合型人才一人多能,甚至是一人多職,但是筆者認為,多能和多職的前提是:這些技能、工作之間要能夠相互促進,相互提高,這樣才可以去做。
我個人喜歡畫畫,就發現,畫畫的同時可以研習書法,因為兩者可以相互促進。兩份或多份工作之間如果不能融通,相互促進的話,還是應該去專注做好一件事。
專注於本職工作才可能成就卓越,就像我們從沒看過一個文學泰鬥同時也是一名奧運會冠軍一樣。
從人力資源角度來講
一人多職如果安排的不夠科學,不僅不會降低企業的成本,反倒會降低工作質量與效率,增加人力成本。
看看現在工廠的流水線作業我們就會清楚,每個流程只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一塊,這樣才能做好,效率也最高。
試想一下,如果工廠裡的工人每人都獨立完成一件商品的所有製造過程,那樣設備成本、人力成本將會提高數倍,其它工作崗位的效率原理也是相同的。
一人多職某種程度來講就是管理科學的倒退。
太奇商學院李剛老師曾說過這句話:可能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會說,我們企業規模有限,並不用每個環節都設置專人。
如果是這樣,那我到建議你們把這些自己專人去做成本高,兼職去做質量又無法保證的工作外包出去,這樣成本即使不能比一人多職時低,但是質量和效率卻一定會大大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