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不可忽視的關鍵策略
在企業經營中,「當責文化(Accountability Culture)」經常被提及,但許多組織卻只流於表面,沒有真正將其內化到日常管理之中。企業領導者需要思考:當責文化的建立,不能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,而應落實在管理機制與員工行為中。
一個真實案例,揭示當責文化的真正價值
上週的部門會議中,我特別公開表揚了一位部門裡最資淺的新人,原因是他展現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「當責」精神。這件事發生在某天下班前,當他接到一通來自客戶的電話時,他的應對方式讓我印象深刻:
![如何建立真正的當責文化? 1 pm 125](https://projectclub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2/pm-125-1024x683.webp)
對話紀錄:
客戶:「我要找某某某。」
新人:「不好意思,您可能撥錯電話了。」(此時他尚未意識到對方是客戶)
客戶:「我是XX公司,我想詢問OO產品的問題,但不知道要找誰。」
新人:「請稍等一下,我幫您查查看,不好意思,請稍等一下。」
(新人查詢後):「您要找的那位同仁已經離職了,方便留下您的公司名稱和聯絡方式嗎?我會聯繫他的主管,請相關人員與您對接。」
客戶:「好的,我的聯絡方式是……」
這段對話的關鍵在於,新人的做法並非按照標準作業流程(SOP),因為他的職責範圍內並未明確規定要協助處理這類問題,但他仍主動查詢並為客戶找到合適的聯絡窗口。多數人可能會直接說「您打錯了」,或讓客戶自行聯繫客服窗口,但這位新人選擇了「幫助客戶解決問題」,展現出真正的當責文化。
![如何建立真正的當責文化? 2 pm 125 2](https://projectclub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2/pm-125-2-1024x683.webp)
什麼是「當責」?為何它對企業至關重要?
許多公司都在強調「負責任(Responsibility)」,但負責與當責有本質上的區別:
負責(Responsibility):完成指派的任務,不犯錯即為合格。
當責(Accountability):不僅完成任務,更會主動確保事情的最終結果。
以本案例來說,即使新人只說「你打錯了」然後掛電話,也沒有人能指責他,因為這並非他的工作範圍。但他選擇幫助客戶找到解決方案,這就是當責文化的核心精神。
當責文化的挑戰:為何企業難以落實?
雖然許多企業推動「當責文化」,但在現實中卻常常淪為口號,原因在於:
績效指標(KPI)未涵蓋當責行為
- 當責文化無法落實,往往是因為KPI未將當責納入評量標準,導致員工認為「做多做少沒差,反正績效不會增加」。
績效壓力導致員工只關心自己的工作
- 當企業的評估方式只專注於短期成果,而非長期價值時,員工自然不願意花時間「多管閒事」。
管理層未能以身作則
- 如果主管層只要求員工當責,卻未自身實踐,則員工會覺得當責只是「場面話」,而非企業真正鼓勵的行為。
![如何建立真正的當責文化? 3 pm 125 1](https://projectclub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2/pm-125-1-1024x683.webp)
如何建立真正的當責文化?
三大實踐策略
企業若要落實「當責文化」,必須從管理制度、激勵機制、員工訓練三方面著手:
將「當責」納入績效評估
- 設定與「客戶滿意度、問題解決能力、跨部門協作」相關的指標,讓當責行為與員工績效掛鉤。
獎勵當責行為,打造正向循環
- 透過員工激勵機制,例如員工表揚、績效獎金、晉升機會,讓當責行為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。
領導層示範與培訓
- 主管應該率先示範當責文化,並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與培訓,讓員工理解當責的重要性。
結論:
當責文化不能只是口號;而是管理者必須落實的制度
當責文化的建立,不是單靠幾場培訓就能改變,而是需要從制度設計、激勵機制、領導示範三方面全面落實。唯有當企業將「當責」變成一種被獎勵與推崇的行為,組織文化才會真正轉變。
你希望你的企業只是嘴上說說,還是要真正讓「當責文化」成為競爭力的關鍵?行動,才是最好的答案!
作者:gip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