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懂專案管理中的「浮時」才能準時交付
在專案管理(Project Management)的實務中,許多專案經理習慣在排定時程時加入buffer(緩衝時間),以確保專案能夠準時完成。然而,buffer 並不是用來掩飾錯誤估算的工具,若使用不當,反而可能導致整個專案效率低落、目標延遲,甚至失去管理的準確性。
什麼是 Buffer?在專案管理中扮演什麼角色?
所謂的 buffer,又稱為「浮時(Slack Time)」、「緩衝時間」,是專案管理中為應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所預留的時間彈性。
以一個專案若估算需 60 個人天來完成為例,專案經理可能會額外保留 5~10% 的 buffer 來處理突發狀況,如人力短缺、資源延遲或技術問題,這樣能使專案交期更為準確,同時避免整體排程因小問題而失控。
避免錯誤期待:buffer 讓交期更可控
想像這樣的情境:
你承諾 2/28 完工,並規劃在 3/1 開始交付,3/10 開始量產。但最終你卻在 3/10 才完成專案,導致後續交付與新產品上線全數延後,造成客戶與主管對專案進度的重大誤判。
若專案經理從一開始就合理運用 buffer,給出一個如「3/10 前完成」的交期預估,就能讓贊助者(Sponsor)更安心規劃,也避免後續的連鎖錯誤。

Buffer 不是拿來濫用的:浮報工時反而拖垮專案
在實務上,我們常聽到有人這麼說:
「我預估的工時都比實際多一倍,這樣才不會被追進度。」
這就是典型的 buffer 濫用。浮報工時、刻意拖慢效率,可能會造成:
資源錯置
工作效率低落
績效無法量化
專案錯誤排程與頻繁重排(Re-plan)
濫用 Buffer 的三大專案管理問題
1. 抓錯要徑(Critical Path)
若部分任務的 buffer 被放大太多,導致排程時錯估真正的關鍵任務順序,進而錯置資源與進度管理。
2. 專案 Re-plan 頻繁
當初的工時估算不準確,會讓專案反覆重排,無法有效聚焦重點任務,造成大量人力浪費與溝通成本增加。
3. 績效評估失真
一樣的工作,有人三小時完成,有人估六小時慢慢做完。這種情況容易讓真正高效率的人員得不到應有的認可,損害整體團隊士氣。
正確使用 Buffer 的原則
要讓 buffer 真正發揮作用,請遵循以下幾個原則:
細化工作項目,準確預估工時
對風險項目設 buffer,而非所有工作都浮報
模糊區塊要先排除不確定性,再決定是否預留緩衝時間
讓 buffer 成為風險管理的一部分,而不是偷懶的藉口
Buffer 用得好,是專案準時交付的關鍵
Buffer 是專案風險管理中的一個工具,而非效率的替罪羔羊。善用 buffer 能降低交期風險,提高預測精準度;但濫用 buffer 則會導致估算錯誤、資源浪費、效率低落,最終拖垮整個專案團隊。
專案經理應該建立明確的工時預估機制,並對團隊成員進行正確的 buffer 管理教育,才能打造一個高效率、高準確度的執行團隊。